当前位置: 首页  校友风采  唐克丽
唐克丽

 

   2005年9月,我校校友、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唐克丽因在研究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5年10月,唐克丽又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这两项荣誉是对这位在黄土高原上为水土保持事业奋斗了半个世纪的女科学家的充分肯定和褒奖。
   1954年,22岁的唐克丽从山东农学院土壤农化系毕业,来到位于陕西杨陵的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这是中科院在西北建立的第一个研究所。当时工地上满是高耸的脚手架,照明靠煤油灯,虽然艰苦的条件出乎这位来自大上海的姑娘的意料,但这里的创业氛围却令人振奋,她和其他热血青年一起投入到研究所的建设之中。1956研究所建成挂牌,唐克丽开赴黄土高原,参加中科院组织的建国以后最大规模的黄土高原水土保持考察,这次考察遍及陕、甘、宁、晋、蒙、豫6省区,融合地质、地貌、气候、植被、农、林、牧各专业,历时两年多,徒步穿行于长城、沙漠、河川和丘陵沟壑之间,考察中,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广大农村群众贫苦的生活和所面临的恶劣的自然条件,深深地刺痛了唐克丽的心,深感科技工作者责任之重大,她决心刻苦钻研,用自己的知识为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贡献力量。1959年至1962年唐克丽留学前苏联,完成土壤抗蚀性能及侵蚀控制研究项目,获得(副)博士学位,这为她今后的科研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半个世纪以来,唐克丽对于黄土高原的专项考察和专线考察从未停止,并涉足长江和珠江流域,考察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科研方式。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她主持陕北杏子河流域考察,1986-1990年主持第二次大规模综合考察中的土壤侵蚀专项考察,均依据深厚的科学积累,揭示了许多新的科学规律。
为对水土流失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唐克丽主持开展了野外生态定位监测场站建设,创建了子午岭林区生态观测研究站,神木水蚀风蚀交错带双相侵蚀与治理开发试验站。1988年她主持了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唐克丽这时已年过半百,承担着多项自然科学重大基金和科技攻关项目,但她深知这个实验室对科研的重要意义,满腔热情地投身于实验室的投标、设计和各项建设之中,1994年这个实验室通过国家验收。该实验室拥有性能完善的大型人工降雨侵蚀模拟设备,是国内土壤侵蚀学科最大和最完备的科学研究平台,也是目前我国土壤侵蚀学科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土壤侵蚀学科发展的有力支撑和重要研究基地。
   一个有成就的科学家,应该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不能拘泥于流行的观点和说法。做到这一点,就要靠第一手的数据资料,深厚的科学积累和锐敏独到的分析。唐克丽许多成果的获得,正是做到了这一点。唐克丽通过系统考察和研究,完成了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区域分布规律,黄河流域侵蚀产沙规律和水土保持效益分析等国家重大基金和科技攻关项目,提出水蚀风蚀交错带的区划概念,开创了水蚀风蚀带交互叠加侵蚀及其整治研究的先河;提出人为加速侵蚀在现代侵蚀中占主导地位的明确概念;以及土壤侵蚀在整体上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明确评价。这期间有两篇论文引起很大反响,一篇是1986年人民日报转载的“为什么黄河泥沙不见减少”,另一篇是1989年中国科学报登载的“重建植被仍为治理黄土高原的良策”。两篇文章均观点鲜明地强调生物圈的作用,指出人为不合理开垦和植被破坏是土壤流失量增加的主要原因;退耕还林还草是控制水土流失最有效的措施。上世纪900年代后期,国家确定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以还林还草为重点,从战略上肯定了植被建设的头等重要性。唐克丽的研究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次奖励。
   1999-2003年,唐克丽组织各大流域和高校30余名专家教授,完成《中国水土保持》专著的写作出版。这部著作倾其一生科学积累,是迄今我国第一部最完整的大型水土保持科技专著,系统地总结了我国水土保持科技成果和群众经验,对水土保持事业有着重大贡献。
唐克丽很注重国内外学术交流,她连任多届中国土壤学会土壤侵蚀专业委员会主任和多个地学学会理事的学术职务;她受水土保持学会委托,率团首次访问和考察台湾水土保持,促成多届海峡两岸水土保持学术交流会的召开;多次组团出席国际水土保持学术会议,考察美、日、澳、南美、东南亚等国家的水土保持,并促成多项合作研究;亲自担任教授,连续七期在国际水土保持培训班上讲授中国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
   唐克丽校友有一种性格,做什么事情都要做好。作为博士生导师,她多次获得中科院和陕西省优秀导师称号;她一直坚持野外工作并从中获取科学营养、灵感、意志和力量,获中科院竺可桢野外工作奖;她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呕心沥血,获国家实验室建设先进个人金牛奖。
这位当年在学校指挥全校同学歌唱“年青人,火热的心”的年青姑娘,如今已年逾古稀,但她对自己半个世纪从事的事业仍保持着一颗火热的心。2005年唐克丽在获得何梁何利奖之后,和2000年同样获得该奖项的丈夫李玉山一起拿出16万元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设立资源环境奖学金,鼓励大学生为我国的环境事业作出贡献。如今唐克丽虽已退休,但她的心仍然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上,指导研究生、申报课题、野外考察、项目研究,只要科研上需要,她都满腔热情地参加,整天忙个不停。她说,我认为这是一种乐趣,投入到工作之中,才感到快乐和充实。
   把干事业作为乐趣,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境界!